日前爆出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河南赛区复赛泄题传闻,再一次将“竞赛获奖加分”的问题推到了教育界面前。
是取消竞赛获奖的加分,还是鼓励大学不惟高考分数、多多招收有学科专长和兴趣的优秀学生?近几年,有关高考加分、招收特长生等政策饱受争议,竞赛丑闻又雪上加霜,让竞赛与升学脱钩、人人“裸考”的声音渐起,光是今年初,教育主管部门就为了是否取消实行了十多年的竞赛高手们的保送资格而征求意见,欲行又止。
相对于各个地方五花八门、随时变更的非智力性的加分“土政策”,各类全国性竞赛算得上是高考之外,最难于作假舞弊的人才选拔途径。然而,举国皆“奥”、变本加厉的培训,对广大青少年生命和创造力的戕害,加上权钱交易的污染,都足以让人警惕——别让各种加分通道,将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良策,异化为对教育公平的伤害。
不可否认,这些年里,在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舆论压力之下,中国教育界作出过许多改革的探索努力。但在社会弥漫的浮躁、功利化氛围里同样需要警惕,每一步新的变化与努力,是否会沦为新一轮不公正的教育资源抢夺机会?
如何滤去急功近利的躁动,如何防范权钱交易的浊流,保证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和稳健脚步,值得我们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