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今年国考的考录比约为69∶1,录取比例如此之低,无疑将有太多人不能如愿以偿。过去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形容高考之难,现在看来,这样形容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更合适。
虽然没有理由断定参加“国考”的人不是为了服务人民,而是冲着“待遇好”和“有保障”去的,但在各行各业都可以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情况下,一种就业渠道如此“高烧不退”,多少有些不太正常。
计划经济年代,人们常说公务员是铁饭碗,既没有下岗失业之虑,也无贫病无着之忧。但相比之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保障性也不逊色,基本上也都是铁饭碗。况且,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奖金还更多更灵活,反倒让拿死工资的机关干部羡慕。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企业用工已经实现了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事业单位改革也已开始,过去的铁饭碗正在逐步打破。而公务员的待遇随着经济发展在逐步提高,保障性也丝毫不差于过去,因权力而产生的各种机会、好处乃至灰色收入,都在让铁饭碗变得越来越像金饭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过去,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能捧上公务员这个金饭碗,当是何其幸运啊!
但69∶1的现实提醒我们,单一的公务员就业渠道不可能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就业主渠道。“国考”持续升温,凸显了社会中诸多深层次问题。
公务员待遇应定位为适应社会经济水平,对合格人才有足够的吸引力。现代政府运行、公共事务管理都需要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待遇太低显然是不行的。但也必须承认,很多公务员岗位的日常工作压力和挑战性也远不及那些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竞争的科研机构、经营单位。因而,公务员的待遇吸引力如果大到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首选,这样的人才虹吸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未必是好事。
公务员岗位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要求,不见得适合所有人。对于那些喜欢挑战,不习惯过多约束,愿意创新冒险的年轻人来说,当一名机关公务员或许会变得非常沉闷甚至痛苦。年轻人不顾自身条件,不顾自己特点而盲目考入机关,即使如愿当上了公务员,也可能因为并不“对路”而难以有大的发展,自己不如意不说,也不利于搞好工作。
长久以来,“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直到目前仍有相当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社会资源、经济回报、地位优势等过分向权力部门倾斜的问题。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建立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也不利于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不利于创新型国家的长远建设。
公务员承担着机关运行、公共管理等重要工作内容,需要不断提高素质能力,适应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要求。选拔录用符合要求的高素质公务员,必须加强选拔录用的科学性。这不仅在于有一套科学的考试内容和程序,而且需要根据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薪酬待遇。既不能太低,导致对所需人才没有吸引力;也不能过高,搞得人人趋之若鹜,个个都想捧上这个金饭碗。要公平合理地协调好公务员岗位待遇和其他职业、行业工资福利的差异,公务员岗位鹤立鸡群的“奇观”或许才有改观的可能。
给“国考”降温,创造更多对各种人才有吸引力的多样化就业机会,让人才各得其所,发挥各自优势,整个社会才能从中实现人才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国考”一枝独秀的状况,也才能逐步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