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成果草案公示已经结束。记者昨从市规划局获悉,有近4000名市民通过书面或电子方式积极发表意见,山水自然资源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了市民最关心的内容。昨天,南京规划局邀请部分专家和市民代表,就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公示后的调整情况进行通报。
老城南保护面积减小了
在规划公示过程中,不少专家认为南京的“保护区个数减少、保护面积缩水”等问题。对于专家的这一疑问,南京市规划设计院童本勤解释道,本次保护规划对老城的“整体保护”要求确实是分散在各相关条目中,最近他们通过公众意见的梳理,对“整体保护”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补充了对老城的“整体保护”内涵及“三片历史城区”保护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完善。
经过对比分析,“历史地段”的保护数量和面积是增加的,但城南地区面积的确随近年来的更新有所减小。主要是近几年高速发展背景下老城南不断更新,客观上使得保护面积减小。此外,相关概念不断变化,使得统计口径不一致,造成了一些误会;对历史地段概念认识的不统一,造成图纸表达不完善。
门东门西保护区域调整较大
门西片区的保护范围则进行了较大调整。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荷花塘传统住宅区进行了“扩容”,其南边界线由原来的谢公祠一带,南扩到了护城河沿线。其保护面积由原来的6.9公顷,扩大到了11.4公顷。相比之下,其旁边的“二级保护区”——作为历史风貌区的花露岗传统住宅区则缩水了不少。原来列入保护范围的花露南岗以南地区,被剔除出了保护范围,而花露岗以西一片则加入保护区域。这样一减一增,花露岗传统住宅区的保护面积由原来的12.9公顷变为了7.1公顷。规划专家在会上表示,由于该片区多为五六十年代修建的住房,没有保护价值。
门东地区的保护区域同样进行了大变动。“一级保护区”——三条营传统住宅区大大扩容,三条营古建筑位于城南三条营18、20号,此次规划调整后由原来的以蒋百万故居为核心的0.8公顷,增加到了4.3公顷。三条营和边营路之间的区域由原来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升格为历史文化街区。而双塘园路两侧的大片民居则被列入了双塘园传统住宅区,享受历史风貌区的保护,面积为7.3公顷。而荷花塘传统住宅面积也有所调整,原来规划保留6.9公顷,规划公示后调整为11.4公顷。对于南捕厅,由于规划适合于要求并没调整。
划定9片历史文化街区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草案公示以来共收到近4000件市民建议,其中300件是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南京市规划局根据市民建议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行了重新梳理,划定了9片历史文化街区(见表一)。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建议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和控制。对历史建筑相对较少但仍然保存着一定历史风貌或街巷格局的地段划定为一般历史地段(见表二)。
重新细化22片风貌区
尽管老城南保护面积减小了,但南京的历史文化保护数量增加了。童本勤说,通过规划公示后,他们对南京22片历史风貌区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明确化(见表三)。
对于这些历史风貌区要编制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为界限,确定保护对象和相应保护措施,不得改变保护范围内历史街巷走向。居住类历史风貌区一般不得改变其主体功能。
名城保护不得大拆大建
调整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提出采用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积极探索鼓励居民按保护规划实施自我保护更新的方法,建立历史建筑的长期修缮机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应由政府给予资金补偿和政策倾斜,避免片面追求资金就地平衡或当期平衡。建立差别化考核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支持和鼓励各区、县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力度。制定年度保护计划,市人民政府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阶段性目标编制年度保护整治计划,并组织实施。
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实行专家领衔制度。历史文化保护更新项目的规划和详细实施方案应进行专家论证并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批准的实施方案应进行公示,接受公众监督。
鼓励原居住居民回迁居住
“南捕厅地区总共16万平方米,住了4000多户人家,还有不少商家,粗算一下,每户人家不到40平方米。对于南捕厅的保护,政府已经有了明确态度,没有把文物资源梳理完,这一地区只搬迁不拆迁,停止一切拆迁工作。”南京市副市长陆冰在听完专家的建议后说,对于专家的建议,他们将积极采纳。为了更好地摸清南京历史文化资源宝库,南京将成立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保护规划委员会,对历史文物认真梳理和保护。
门东、门西是南京文化的根基,在对这一地区的保护方面,政府部门正在加紧出台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办法。对于老建筑成片地区,鼓励居民自己修缮,政府给与一定的补贴,对于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原居住居民回迁居住,目前这一方案秦淮区已经开始着手起草这一办法。最后,陆市长还说,今后,南京市将把历史文化保护好坏作为考核干部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