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上海发展战略对常州的意义
新华报业网讯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要求上海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相互协作和支持,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对常州意味着什么?常州应当怎么办?为此,记者昨天采访了我市对区域经济有所研究的有关人士。
对长三角意味着什么?
常州工学院刘奇洪博士认为,国务院的这个意见,是为一直没有出台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起一个方向性的作用,为长三角各地区、城市,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供依据。这次国务院确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就是一个明确的风向标,因为这两个都是现代服务业。刘奇洪指出,马上就要到来的后工业时代就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标志的。常州要想在长三角地区异军突起,就要考虑现代服务业怎么架构,以此打造人才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
常州市政协副主席顾森贤指出,中央在这个意见中所要表达的战略意图一目了然,就是长三角地区必须加快实施产业的战略性转移。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提升思维能力,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向,确立现代资本意识。政府要舍得花小钱,通过政府的投入引导企业投入、社会投入,以此带动大的结构调整。他说,在当前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在百年一遇的危机中孕育着千年一遇的机遇。我们要活学活用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现实发展,从而真正形成资本凹地,以此来吸引和集聚发展动力。
“常州要以上海的发展方向与定位为基础,以产业梯度发展规律为指导,结合常州发展的实际,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布局与结构升级。”常州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卫平说,这个意见将极大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上海的龙头作用将进一步彰显,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将进一步集聚,发展极的辐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其他城市与上海的接轨深度,将决定其发展的动力与潜力。
对常州市制造业意味着什么?
李卫平认为,特色产业是常州承接上海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基础,《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和《全市50项重点工程》就彰显了常州的发展特色。他说,虽然苏锡常三地的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产业特色的发挥,关键是在同质中培育不同的发展重点。在生产要素方面,常州科教城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我们一方面要加强与上海技术、研发中心的协作与交流,促使常州产学研能力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向长三角城市的扩散,以增强常州研发次中心的地位。
顾森贤说,我们知道常州目前已经是先进制造业基地,今后的工作主要是调整结构。这次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来审视我们的五大产业,从中找到强有力的切入点。近几年来,科教兴市的推动力无可置疑,我们的潜力和将来的爆发力都在科技,关键的切入点还是产、学、研,要将资本运作和科技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大的效果。他说,不能简单地扩大产能,从长远来讲,我们拉动内需、发展经济还是要依靠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调整。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资本结构、技术结构三者之间的内在调整。
对常州市现代服务业意味着什么?
“现在,常州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商贸物流这一块发展比较迅速,比如凌家塘,比如红星美凯龙,等等。”刘奇洪认为,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现代服务业是流量经济。“我们要有一种大的思维,在现代服务业上加大研究和投入,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把常州打造成长江三角洲现代交通网络中的节点城市。”他说,只要我们打通往安徽的通道,我们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就会超过无锡。“跟周边城市比较,常州是唯一铁路、港口、机场都有的城市,而且离市区也很近,我们有条件把现代服务业做好。”
顾森贤说,常州的现代服务业还相对比较薄弱,今后要予以重视和考虑,关键是加大现代资本运作和项目包装力度。“可以利用创投、风投等办法来培植一系列的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充分引导资源配置,使企业的兼并、重组、调整等形式成为常态。”
常州具有整体发展优势,我们的城市产业基础好,教育、公共服务基础好,产业发展线条清晰,区域优势好,社会保障体制和文化传承体系都很好,而且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能够满足我市产业发展的需要。顾森贤说,面对今后的发展,我们关键在于如何组合包装这些优势。这首先体现在已有优势如何进一步发展,其次是分散优势如何整合,再次是潜在优势如何挖掘上。只有对自身发展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成熟的平台。我们要努力构建自身优势,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与上海的对接,才能与别人进行竞争。所以,我们要以产、学、研来撬动五大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常州的融资平台,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