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政策宣讲以大学生就业观念着力之时,广东首场农村中小学面向大学毕业生招聘会上的情形,却是基层用人单位出人意料的冷淡。据统计,这场招聘会进场大学生近2万人,正式签订招聘协议的仅100多人。来自基层的招聘负责人说,许多招聘人数其实是虚报的,基层财政根本无法解决这么多教师的工资。“县政府发不出工资,我们怎么招人”?
基层代表的实话实说,一来表明基层岗位如今也非唾手可得,二来表明推动人才下基层、下农村,也要正视基层对人才的需求困境。倘若不能正视现实,只是图一时应景,政策落实迟早沦为纸上谈兵。这些源自基层的声音,听起来像对政策执行的违逆之言,实则是捅破窗纸的警醒辞句,价值远胜于以文件落实文件的虚张矫饰。
这种声音首先让社会确认了“基层”这个词语的主体存在。一个令人不解的情形是,当“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方向时,舆论却很少展现来自西部、来自农村和来自基层的真实声音。在这样的政策思路中,西部、农村、基层只是失语的存在,是一厢情愿所勾画出的所指,似乎只在等待政策来临的被动接受。这显然是一种有意无意的政策幻觉。
当我们强调一项政策要正视现实,即是要打破这种政策幻觉,恢复政策对象的真实处境。无疑,推动大学生下基层就业,不仅是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一时急需,也是攸关国家社会发展的长远之计,但如果不能秉直呈现基层的真实状况,不但可能遮蔽现实、影响决策,也会令人产生政策误导之感,因而好的政策意图也会流于空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