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就如何破解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江苏地区的全国政协委员在讨论中积极建言支招。
土地流转:
期盼“交易市场”
“目前,绝大部分地方的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状态。土地供求信息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分散,传递设施和手段相对落后,导致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土地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徐州市副市长段雄委员说。
他建议,应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化机制建设,培育市场化的中介组织。可依托乡镇农经机构一站式“窗口”服务优势,开展流转业务和指导服务。实现土地流转从“散户—散户”的分散性自发流转向“散户—中介服务组织—大户”的有序化、市场化流转的转变,为土地的规模经营提供快速、高效的聚集机制。
“流转过程中,不仅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而且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侵害农户权益,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段雄委员提醒,现阶段特别需要强化流转合同管理和妥善处理土地纠纷。
水利设施:
亟需多元投入机制
“我国农村水利设施相当一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损毁严重,阻碍了水利工程效能的发挥。”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江苏省委主委黄因慧委员坦言。
根据会前的大量调查,他认为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存在资金筹集难的问题。“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容整治等新农村建设内容密切相关。在当前投入巨资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背景下,抓住有利时机,多方筹资,建立起农田水利多元投入机制,是一条可行之策。”
黄因慧委员建议,应大幅度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并明确地方政府对农村水利工作的职责,增加各级财政投入。同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进入农村水利建设。
文化保护:
注意“原汁原味”
“部分地区过于注重新农村建设中的城市化,忽略了文化内涵建设,部分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窘境。”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言恭达委员直言不讳。他认为,农村应是环境古朴、民风淳厚、怡然恬静的代名词,然而,许多地方古朴民居已全部变成统一划齐的西式小洋楼,蜿蜒的乡村小道也已改成笔直的水泥大路。
“农村传统文化除建筑外主要是活态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等数不胜数,而传承后继无人已成为各地普遍面临的问题。”言恭达委员建议,各地应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集中或具有较大代表性的乡镇或村,列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重点。
新农保:
快快落地生根
“国家已实行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在,农民都在急切盼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什么时候到他们那里。”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江苏省委主委陈凌孚委员说出了农民的期盼。
全国已有25个省、305个县开展“新农保”试点,有的发达地区是县、镇两级财政对农民社会保障资金补贴50-60%;有的欠发达地区采取重点人群优先突破,逐步建立新农保;有的地区还探索“以粮食换保障”。各地的共同点都是得到地方财政支持,可遗憾的是中央财政缺位了。
陈凌孚委员呼吁,发展“新农保”,首先要解决的是财政补贴问题,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能拿出多少是“新农保”能否建立的关键。中央财政应对农村养老保险承担主要支出责任,将农村纳费养老保险纳入国民社会保障预算。同时,地方财政投入也要及时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