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所指的“职工”,就是包括公务员、比照公务员管理的党政系统的干部以及国有公司职员等,他们的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都有正式编制,因此也可统称为“公家人”。而广大社会从业人员,他们的生活状态,除了与刚刚起步的社保有点关联外,不再与政府的财政发生任何关联,退休与否,实在与此项政策离得较远。公众自然认为,这项政策首先会在包括公务员在内的吃财政饭的领域实行。无怪公众对此做出的第一反应,是既得利益集团又在寻求自身的利益保障点,是公家人留恋公权、占用公共资源的惯性心理显现。
对放宽退休年限深感焦虑的另一个群体,那就是广大年轻人,姑且定位为30岁左右的群体。他们认为,将有那么多的老龄人拄着拐杖上班,这是对他们的不公。因为他们觉得,工作的岗位总是有限的,老龄人倘若不早点退休,就是挤占了他们的生存空间。他们把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变成一个简单的和老龄人的利益对垒,这是相当没有前瞻的。
从短期来看,消除年龄歧视,需要这样的前提:那就是社会保障机制的充分建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离开这个前提,我们谈这项政策对普通民众的恩惠,还为时过早。有了这个前提,各类人才就必将得到善用而无后顾之忧,那么,年龄问题,也就自然成了伪命题了。这就像许多私营企业用人一样,70岁的能人也用,30岁的庸人一样可以被淘汰。年龄,不再成为决定去留的一道迈不过的坎。目前,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前提,因此,专家或者某些部门的吹风,依然十分谨慎,表述为“可能”、“小步渐进”以及男女职工分别从七年、两年后为起始推行时间,并且还是每3年延迟1岁。如此着实反映有关部门不敢贸然的心理。民间的一些议论,也颇有点指责此项政策有“倒行逆施”的意味,仅仅是对老龄人、公家人的一种恩惠。
从总体上说,退休年限后移是一个必然趋势。上世纪末小平同志及时提出干部“四化”,让广大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此去经年,中国面临老龄化社会的一系列问题,重新考虑从真正意义上尊重劳动、知识和人才,实现人尽其用,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推迟职工退休年限,是真正地看到了国情所在,客观效果上,也是与国际接轨。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限制年龄歧视。在国外,还能在民航、出租等公众服务领域看到大量的“超龄服役者”。
年龄歧视是当前许多单位的用人之道。许多单位招聘人才,已经丝毫不顾及民众感受,其中更多的是将30岁甚至更低的年限当作了报名年龄上限。这已经司空见惯,在劳动力过分充沛的中国,已经产生了诸如“40、50”这样的超剩群体,他们因为年龄而失业,更不可能进入到吃“公家饭”的系统,这是为什么呢?男人50岁,女人40岁,居然就步入老龄了?这是不是一种可怕的青春挥霍?如果要从制度上找原因,那就是目前的人才使用和退休机制,在通常情况下,除开相当级别的官员,都得在60岁之前与社会岗位说再见,这实际上是把竞争的关口前移,形成的骨牌效应是,往前挤占了更多年轻人的空间。单说一个本科毕业生,离30岁左右的青春关隘又有几年?年龄歧视,并不垂青了年轻人。而是让整个社会阶层,围绕某个年限某个职位,在无端地捉对厮杀。想明白了这点,我们还会为60岁退休甚至更提前让位而兴高采烈?
唯年龄化,已经让我们品味了种种苦涩。限制性退休政策,必定导致竭泽而渔式地使用人才。无论在官场,还是在其他领域,唯年龄化的结果,是让每个人的青春都大打折扣,让每个人的青春都缩短贬值,让每个人都提前进入更年期状态。加上社会保障体制的欠缺,中国人的生存焦虑感也空前增强。无论做官混事,都想在某个年龄段进步到相应的层级,因此投机钻营,而一旦失利,则万念俱灰,转向混事捞好处。捞钱的,无论多少,总觉得捞得还不够;做官的,光此时好还不行,还要规划后路。中国有句古话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看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负面理解,人的命运,似乎更多的是操纵在个人手里,于是,读书、就业成为最大的压力。
虽然,把年轻人、老龄人置于同一个被挑选的位置,似乎对年轻人很不利。有人担心失业或者求职无门将是年轻人的明天。我看大可不必。失业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解决的方法,不是简单的让老年人为年轻人让位,而是尽可能地让市场发育,增加机会,并接受它的挑选。万一失业了,还有个失业保障,坦然地享用我们工作时为社会缴纳的税收和保险,就如同老龄人退休了享受退休金一样。退休金和失业保障金名称不一样,但功能一样,都是让百姓比较有尊严、有质量地活着。以制度来关照民生,关照失业者,保障劳动者,刻不容缓了。
同时,我们不要低估了市场,以及民众的智慧。当一个72岁老头与只有47岁的奥巴马站在美国大选的舞台时,我们首先看到了,72和47,可以竞争,这本身就是一个被延长的青春。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精明的美国人选择年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要害怕什么。我们害怕老龄人做什么?今天,他们是你的父母,明天,就是你自己了。
工作和休息,是人的权利。给每个人机会,给每个年龄段的人以均等机会,一个宽容的、有保障的社会条件下的竞争,才是公平的,也才能让年轻人的年轻品质更为长久。真正的人尽其用,才是永远的青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