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一家券商“人均年薪过百万”的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尽管这家公司对有关事实作了澄清,但恐怕也难以改变人们认为券商收入过高的看法。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政府对接受援助的华尔街公司高管直接设定年薪上限,更让人们恍然大悟:原来,过高的薪酬并不是什么“国际惯例”,在发达国家同样也会受到限制。
平心而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之间出现一定收入差距,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金融业作为人才集中、专业素质要求高且风险较大的行业,整体收入水平高一些,也不令人奇怪。然而,这次大家对金融业高薪的反应如此激烈,多少有点出人意料。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人认为目前金融业的收入水平过高,不合理。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对这件事如此敏感呢?
原因之一在于过大的收入差距。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百姓对于适度的收入差距早已有心理承受能力。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群体或行业的收入与平均收入水平差距过大。试想,如果各方面条件相仿的两个人,仅仅是因为进入了不同的行业,收入就出现几倍甚至是上十倍的差别,是很难让人平心静气的,更何况少数金融企业高管的年薪是几百万、几千万的天价。
原因之二在于没有业绩支撑的高薪。能者多得,贡献大者多得。那些华尔街高管之所以引发众怒,是因为他们把公司搞垮了,在接受纳税人资金援助的同时,却还在享受高薪。同样,去年以来国内投资者一直对基金公司收取高额管理费颇有微辞,也是因为在基金净值大幅缩水,投资者亏损累累的情况下,基金公司的高收入却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原因之三在于因特别因素获得的高收入。金融企业这几年收入水平高,一个重要原因是效益好,账上有钱。金融业的进入门槛高,市场竞争还不充分,加之金融业本身的强周期性,因此在经济景气周期阶段,其收益往往会高于其他行业。然而,也有人认为,金融企业的市场优势并不完全凭自身竞争力获得,且银行和券商前几年在困难阶段都得到过政策的扶持。如果遇到困难时就寻求支持,效益好时则独享其成,似乎也不太公平。
由此可见,人们不满的只是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而且这一情况也不只存在于金融业。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要消除这些不合理现象,一方面固然要靠相关人士自身的责任感,近来一些上市公司的高管主动自降薪水,和职工共渡难关,已经作出了良好的示范;另一方面,更需要外部的制度约束,如具有调节收入差距功能的个人所得税,显然还有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空间。此外,在特定条件下,直接的行政性措施同样可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