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可评价性和透视性
问题要有可评价性和透视性是指问题能够拓展开考生的思维,问题设置一定不可“直来直去”,即“正面提问,正面回答,正面评价”,这种试题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好试题是具有可评价性和透视性的。如下例:
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组织党政干部下基层的通知》下达后,部领导十分重视,责成人事司负责组织。经研究,司领导安排由你具体负责这一工作,你准备如何开展这一工作?此题的测试目标是组织协调能力。测试点有“吃”透两头的意识,办事有计划(处理好具体组织与各司及领导的关系),解决具体问题,掌握要求,依靠各司对本司干部调查,拟定下基层的地点、单位,提出意见请示人事司领导,制订工作计划做出安排,请部领导动员,解决下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明确下基层的任务,分期分批带队下去等方面。
例:在你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你经常要接触哪些人?你是如何处理同这些人的关系的。如果其中有你不喜欢又不得不与之打交道的人,你如何应付这种情况?
这道题的测试目标是人际关系的合作意识和技巧,特别是难处关系的处理能力。测试点有沟通能力,原则性和灵活性,处理问题的方式,主动性和适应能力、应变能力。
六、形式的包容性
1.试题的大小要适度。尽量短小精练,采取“大题化小、成套组合”方法,否则会使考生觉得题目太大,无从下手;若太琐碎、细小,则会影响考试质量。
2.试题要新鲜。如角度新、观念新、材料新、形式新。
3.试题要有开放性、启发性。能触发思想火花,启发考生思路,并运用自己的实践经验作答。如辩论、演讲的题目,要有争议性,利于思辨,考生愿谈、可谈。
4.试题所用材料考生要熟悉。试题力求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接近,便于其理解,并能从容自然地回答问题,使考官了解到其真实的思想情况。比如:根据你以往的经验,要想获得多数同事的好评,最主要的靠什么?这道题紧贴考生的实际,让其凭借自身以往的经验答题,使考生不感费解,能够自然表露真实的想法。
5.试题要清晰。试题在表述上要做到清晰易懂,使考生能迅速、准确地理解题意。
七、试题内涵的丰富性
内容有价值,与目的内在联系紧密,并且可以实现目的,否则实现目的就是一句空话;另外,进入面试的可能是多位报考人,因而面试内容要有可比性,即通过对报考人按规定内容进行面试,不但可以探知某人在这方面的情况,还可以对所有报考人进行比较,以定优劣。
八、试题新颖性与启发性结合
为提高试题的有效性,应该注意材料新、视角新、观念新、表述新、形式新,避免重复,以便于测试考生某些素质的真实水准。但这种新颖、新异、新奇要与启发性结合起来,从而促使考生的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进入活跃状态,摆脱拘束与紧张,切实探掘其潜力而表现潜在素质。
例如:“孙中山说: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拿破仑却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请你对此加以评析。”从考生对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评价中,可以比较有效地测评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价值观和进取心。
九、其他要求
1.语言要精练、明确,不可摸棱两可,语意不清。摸棱两可或语意不清会给考生带来思考障碍,让考生不能充分发挥。
2.提问的宗旨不是“问难、问倒”考生,而是给考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考生的全部素质展现了,考官才能发现问题,因此,“问好、问巧”是出题宗旨。
3.问题要有针对性和明确的意图。
4.问题编制要注意政策,不可提侵犯考生人权问题,凡涉及个人隐私、家庭问题的题,尽可能回避。
5.问题不可过长,过长的问题本身会成为应试者理解问题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