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微博 | 本站微信 | 考试提醒 添加收藏 XML
江苏考试类别
江苏考试地区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公务员考试第一手资料!
您的当前位置:江苏公务员考试网行测资料 >> 言语 >>

行测揭开因果文段的“神秘面纱”

Tag: 2025年 江苏公务员 公务员考试 2024-02-23    来源: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 打印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行测主旨观点题仿佛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总是挡在我们和优秀成绩之间。一提及主旨题型,许多同学都会感到无从下手。然而,只要我们掌握了行文脉络,就能够轻松解答这类题目,就像是找到了破解谜团的金钥匙。今天,江苏公务员考试网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探索“因果文段”的行文脉络,让我们一起揭开主旨题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因果文段呢?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文段:它们以因果关系为主线,将一系列的事实、观点、理论等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链条。这种以因果关系为主要线索的文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果文段”。在这类文段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如“因此”“所以”“正因如此”等。
 
  那么这类文段又该如何进行分析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两道例题。
 
  【例1】传统的史学研究,由于其对象大都是“不能说话的”档案和文献资料,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它们只是扮演“法官”角色的研究者们审判的“被告”,而这个被告在法庭上没有任何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所以,不同的“法官”由于其使用的审判规则不一样,尽管这个规则非常科学和准确,造成对相同问题的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
 
  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运用同样的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史学研究却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果
 
  B.运用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史学研究应当谨慎,而不能武断
 
  C.研究历史还应注重运用“能说话的”史料
 
  D.应当制定统一的规则来规范对档案和文献资料的研究
 
  【解析】A。文段首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法官”和“被告”的形象分析了传统史学研究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间的关系。然后以“所以”引出文段的结论一—“由于其使用的审判规则不一样…对相同问题的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A项是对这一结论的准确复述。B项,造成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是研究者审判规则不同,而并非研究者武断,“应当遳慎,而不能武断”无法得出,排除。C项,“能说话的”史料文段末涉及,排除。D项,由“这个规则非常科学和准确”可知,文段并非批判规则不统一,而是强调相同材料不同结果这一现象的正常,排除。故本题选A。
 
  【点拨】如果文段先分析原因,再基于此原因得出结论,并且这个结论是作者的主观想法,那么这篇文段的重点就在结论,我们只需对这句话同义转述即可。换言之,在这类文段中,“果”是重点。
 
  除了这种“原因分析+得出结论”的文段外,因果文段还有哪些类型呢?让我们再来看一道例题。
 
  【例2】群租房问题是个老问题,群租房存在社会治安、消防安全隐患和扰民等问题,所以群租房加强管理和整治十分必要。但如果将群租房“一棍子打死”,不仅造成了住房资源限制和浪费,也可能会“误伤”低收入人群的生存权和居住权。值得一提的是,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权比杜绝群租房更重要。因此,政府及住建部门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综合治理群租房的同时,将主要力量花在加大廉租房建设上,使这项惠民政策惠及到更多的人群。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的是:
 
  A.群租房治理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管理和解决方式
 
  B.综合治理群租房乱象的同时,需切实加大廉租房建设
 
  C.群租房治理应考虑到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权保障问题
 
  D.群租房有利也有弊,一味杜绝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解析】B。文段首先指出群租房是个老问题需整治,但整治方式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则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那应该如何解决呢?最后文段以“因此”对前文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住建部门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主要力量花在加大廉租房建设上...”B项是文段提出对策的同义转述。ACD均是结论句之前分析的内容,非重点排除。故本题选B。
 
  【点拨】如果文段先指出问题,再由“因此、所以...”针对问题提出解决之策,那么重点就解决问题的对策,我们只需对这句对策句同义转述即可。在这类文段中,“果”依然是重点。
 
  通过上面这两道例题,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种常见的因果文段的类型:(1)原因分析+得出结论;(2)问题分析+提出对策。在这两类文段中,无论是“得出结论”还是“提出对策”,都属于作者的主观观点,因此这两类文段的重点都是在“果”的部分,我们只需要对“果”的内容进行同意转述即可。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因果文段中“果”都是重点呢?下面是因果文段中的另一种形式,重点在“因”的题目。
 
  我们还是一起先来看一道例题。
 
  【例3】莫高窟是古代先民聪明智慧的结晶,莫高窟选址在戈壁荒漠的绿洲之中,体现了佛教与世俗隔离、与自然融合的思想,洞窟依山面水,河水滋润着莫高窟周围的绿树,形成了独特的清幽风光。莫高窟呈蜂窝状排列的洞窟最高处不超过40米。冬季,从西边刮来的风沙经窟顶而过,吹不到洞窟;夏季,对面的三危山又成了天然屏障,使东边刮来的风沙无法威胁到洞窟。这样,莫高窟便成了干燥区域里一个最安全的地带。正因如此,莫高窟虽经千年,仍完好保存了11个朝代的492个洞窟及大量的壁画和雕塑,为世界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莫高窟设计建造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B.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
 
  C.莫高窟及其中壁画完好保存的原因
 
  D.莫高窟的自然环境和独特清幽的风光
 
  【解析】C。文段为因果结构,首句指出莫高窟蕴含着先民的智慧和思想,接着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外在环境和洞窟的结构,最后由“正因如此”得出客观事实,这样一个干燥地带才使得莫高窟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文段重点在于莫高窟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的原因。C项是文段重点内容的同义转述。A、D两项为结论之前思想和外在环境的分析,非重点,排除。B项“重要价值”是莫高窟完整保存之后所带来的影响,非重点,排除。故本题选C。
 
  【点拨】如果文段先分析原因,尾句由“因此、所以...”得出客观事实,这里的客观事实并非作者的主观想法,则文段的重点在客观事实背后的原因。换句话说,在这类文段中,“因”是重点。
 
  我们可以再来总结出第三种常见的因果文段的类型:原因分析+客观事实。在这类文段中,“果”的部分并不是作者的主观观点,而是客观事实的描述,因此重点就并不在“果”了,而是事实背后的原因。
 
  通过行文脉络的分析,我们就像是揭开了因果文段的神秘面纱,找到了解开谜题的金钥匙。只要熟练掌握这些行文脉络,大家在主旨题的战场上就能游刃有余,轻松取得胜利!让我们一起拿起这把金钥匙,开启主旨题的宝藏之门吧!加油!

  相关阅读:1、更多申论技巧,戳这里:http://www.jsgwyw.org/category/34.html

  2、更多行测技巧,戳这里:http://www.jsgwyw.org/category/35.html

 
     

\



« 上一篇   |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