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苏公务员申论热点:存款安全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2016江苏公务员申论热点:存款安全
【背景链接】
近年来,媒体报道了一系列“存款失踪”以及银行卡盗刷事件,引爆了社会对这一话题的高度关注和讨论。
2015年5月15日,中新网以《河北石家庄一储户300万存款“失踪”银行称无责任》为题,报道了余兵在中国工商银行石家庄建华支行存储的300万元离奇“失踪”一事。稿件刊发后,几十名工商银行储户找到记者,称他们在中国工商银行石家庄建南支行(以下简称建南支行)的存款也和余兵的遭遇一样,莫名“失踪”,初步统计,涉及金额达数千万元人民币。
储户银行存款失踪的新闻越来越多,渐渐地已经不再是新闻。比如有媒体报道,2014年初,浙江杭州有多家银行的42个储户,总计9505万元存款不翼而飞。
[原因分析]
通常意义的居民储蓄存款是储户存入银行的货币资金,按期限可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如果储户是在银行柜台存入资金,银行必须提供正规单据并严格执行央行公布的利率标准。
近些时期各地发生的所谓“存款”失踪事件看,多是以各种手段“高利”诱惑储户上钩。
一是“贴息”揽储,盗取资金。近日曝出的工商银行石家庄建华支行部分客户资金失踪事件中,不法分子向客户许诺给予8%至10%不等的存款贴息;2014年2月份发生的杭州42名储户丢失9505万元存款案中,涉案的杭州市联合银行员工以13%的“贴息存款”为诱饵。
二是理财变“飞单”,社会人员和银行“内鬼”勾结,私自销售非银行自主发行、代销的理财产品,产品不能按期兑付,甚至出现本金亏损。2014年广东两个私募基金在一些银行进行募资,承诺付给投资人6.5%至14%的年化收益,涉案金额达7亿多元。事发后涉事银行不承认产品是通过银行卖给客户的,而是银行员工私售行为,200多名投资者索赔无门。
三是借银行场地非法集资。今年5月发生的中国银行杭州庆春支行的存款被骗事件中,100多位储户竟将存钱卡和密码交给一名前银行职员冒充的“客户经理”,换来一张有伪造银行抬头和印章的承诺函,被骗存款过亿元。
[问题]
在银行方面,存款失踪事件暴露出银行内控管理存在漏洞,对于银行的经营环境和人员管理存在疏漏。不法分子之所以能以“高利”诱骗,和长久以来银行给人“高息揽储”的印象分不开。在存贷比考核等监管指标要求下,银行往往以“贴息”“返利”等做法吸收存款,这使得不少储户把不法分子的高息诱饵当成银行拉存款时的“特别贴息”而放松警惕。
在储户方面,存款失踪事件频发,表明储户面对“高息”诱惑,头脑发热,理性缺失。在被曝光的案件中,被骗的储户往往都是被“高息”所蛊惑,不少人明知超过规定的高息不受保护仍然冒险去做;有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足,甚至将自己的储蓄卡和密码交给业务代办人员;有的不仔细核对相关单据就贸然签字……这些都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启示]
金融业存在和繁荣的前提是信用,然后才是良好的服务、保密责任等。瑞士银行业享誉世界,他们的一个重要卖点,是他们为储户保守秘密。另一个卖点就是资金安全。
保障储户的存款安全是银行业的基本功,也是储户、国家对一家银行的最低要求。现在是一个全球化时代,银行业面临世界性竞争,光有基本功是不行的。随着金融电子化,资金安全问题会更加突出。如果中国的银行继续弄丢存款,就根本没有参与世界竞争的资格。
[对策措施]
江苏公务员考试专家认为,对于银行业而言,一方面要在加强金融安全管理的同时,增加对技术安全投入的力度,加大技术改造和更新的力度,全力保障储户资金的安全,同时也维护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内控体系的安全性与合规性,清除金融“掮客”,预防金融领域犯罪,维护健康的金融运行秩序,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作为金融消费者,则要提高警惕,无论何时何地,要保护好自己的密码等账户信息。此外,消费者还要明白不合理的高息对应不可控的高风险这一基本经济常识。能抵制住高息的诱惑,就不会掉入骗子的陷阱。惟有如此,才是对自身权益的最好保护。
【背景链接】
近年来,媒体报道了一系列“存款失踪”以及银行卡盗刷事件,引爆了社会对这一话题的高度关注和讨论。
2015年5月15日,中新网以《河北石家庄一储户300万存款“失踪”银行称无责任》为题,报道了余兵在中国工商银行石家庄建华支行存储的300万元离奇“失踪”一事。稿件刊发后,几十名工商银行储户找到记者,称他们在中国工商银行石家庄建南支行(以下简称建南支行)的存款也和余兵的遭遇一样,莫名“失踪”,初步统计,涉及金额达数千万元人民币。
储户银行存款失踪的新闻越来越多,渐渐地已经不再是新闻。比如有媒体报道,2014年初,浙江杭州有多家银行的42个储户,总计9505万元存款不翼而飞。
【深度解析】
[原因分析]
通常意义的居民储蓄存款是储户存入银行的货币资金,按期限可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如果储户是在银行柜台存入资金,银行必须提供正规单据并严格执行央行公布的利率标准。
近些时期各地发生的所谓“存款”失踪事件看,多是以各种手段“高利”诱惑储户上钩。
一是“贴息”揽储,盗取资金。近日曝出的工商银行石家庄建华支行部分客户资金失踪事件中,不法分子向客户许诺给予8%至10%不等的存款贴息;2014年2月份发生的杭州42名储户丢失9505万元存款案中,涉案的杭州市联合银行员工以13%的“贴息存款”为诱饵。
二是理财变“飞单”,社会人员和银行“内鬼”勾结,私自销售非银行自主发行、代销的理财产品,产品不能按期兑付,甚至出现本金亏损。2014年广东两个私募基金在一些银行进行募资,承诺付给投资人6.5%至14%的年化收益,涉案金额达7亿多元。事发后涉事银行不承认产品是通过银行卖给客户的,而是银行员工私售行为,200多名投资者索赔无门。
三是借银行场地非法集资。今年5月发生的中国银行杭州庆春支行的存款被骗事件中,100多位储户竟将存钱卡和密码交给一名前银行职员冒充的“客户经理”,换来一张有伪造银行抬头和印章的承诺函,被骗存款过亿元。
[问题]
在银行方面,存款失踪事件暴露出银行内控管理存在漏洞,对于银行的经营环境和人员管理存在疏漏。不法分子之所以能以“高利”诱骗,和长久以来银行给人“高息揽储”的印象分不开。在存贷比考核等监管指标要求下,银行往往以“贴息”“返利”等做法吸收存款,这使得不少储户把不法分子的高息诱饵当成银行拉存款时的“特别贴息”而放松警惕。
在储户方面,存款失踪事件频发,表明储户面对“高息”诱惑,头脑发热,理性缺失。在被曝光的案件中,被骗的储户往往都是被“高息”所蛊惑,不少人明知超过规定的高息不受保护仍然冒险去做;有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足,甚至将自己的储蓄卡和密码交给业务代办人员;有的不仔细核对相关单据就贸然签字……这些都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启示]
金融业存在和繁荣的前提是信用,然后才是良好的服务、保密责任等。瑞士银行业享誉世界,他们的一个重要卖点,是他们为储户保守秘密。另一个卖点就是资金安全。
保障储户的存款安全是银行业的基本功,也是储户、国家对一家银行的最低要求。现在是一个全球化时代,银行业面临世界性竞争,光有基本功是不行的。随着金融电子化,资金安全问题会更加突出。如果中国的银行继续弄丢存款,就根本没有参与世界竞争的资格。
[对策措施]
江苏公务员考试专家认为,对于银行业而言,一方面要在加强金融安全管理的同时,增加对技术安全投入的力度,加大技术改造和更新的力度,全力保障储户资金的安全,同时也维护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内控体系的安全性与合规性,清除金融“掮客”,预防金融领域犯罪,维护健康的金融运行秩序,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作为金融消费者,则要提高警惕,无论何时何地,要保护好自己的密码等账户信息。此外,消费者还要明白不合理的高息对应不可控的高风险这一基本经济常识。能抵制住高息的诱惑,就不会掉入骗子的陷阱。惟有如此,才是对自身权益的最好保护。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