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异地高考任重而道远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专家认为,热点知识在申论考试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值得引起大家的关注。总的来说,热点有利于我们提高阅读材料的速度,有利于我们让文章更加生动,有利于提高文章的理论深度。为帮助考生做好申论备考工作,本站将提供精选的申论热点问题,并从公务员角度进行分析,供考生参考。
申论热点:异地高考任重而道远
【背景链接】
中国的高考、高招、高教制度从中国的计划经济跨入市场经济,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走到了今天,不断引起社会各界跌宕起伏的理论纷争,甚至成为上层决策的焦点问题。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异地高考”成为一个焦点话题。一方面,“异地高考”关涉教育公平,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其推进又涉及诸多阻力,异地高考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异地高考,即考生在本人户口所在地区以外的地区参加高考,习惯上是指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动地参加高考,在2010年12月启动的国家教改试点中,人们发现,解决异地高考列入了试点,但遗憾的是,进行试点的地区,却不是大家期待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是山东、湖南、重庆三个地区。不少人由此疑虑,选择这些本地高考竞争本来就十分激烈、人口流入并不密集的地区试点,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异地高考的突出矛盾,集中在流入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换言之,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无法绕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这些大城市正是异地学生聚焦的场所,异地人口聚集的城市。
[权威论述]
我们鼓励各省市结合实际,尽快推出异地高考方案,有些省市确实存在难度的,教育部将具体协调。同时,异地高考也不意味着完全开放,而是存在“条件准入”:一方面要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满足在当地工作等条件。
——教育部长袁贵仁
解决异地高考这一问题非常困难:一是难在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统筹,二是难在学校布局与城市人口管理的统筹,三是难在当地居民升学利益和流入人员升学利益的统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
[利]
1、现实背景下开放异地高考,有利于解决现实背景下的矛盾和需求。我们来看当下的现实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涌向城市,时间的推移使其子女受教育问题突显。(异地考生应该平等对待,该政策可解决此问题)如果不开放异地高考,那平等受教育很难保证不变成一张空头支票。
2、开放异地高考,有利于解决户籍制度的弊病,并且推动人力资源的流动,促进经济发展。近几年我国沿海发达省市相继出现用工荒现象,而开放异地高考无疑对那些望子成龙的外来务工父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对缓解年甚一年的用工荒现象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3、缓解家长孩子压力:学生回原籍考试,这在各省自主命题的今天必然引发新的不公平,考生不得不面临考题与所学不相符的尴尬境地,未考先输。况且回原籍的费用与安全问题对于外来务工家庭来说也将是沉重的。更有甚者,由于害怕出现上述现象而将孩子留在原籍,这会使他们成为缺失父母爱的留守儿童,引发更加深刻的社会问题。
[弊]
1、对于人口流入多、高考竞争不激烈的地区,当地政府和户籍人口会担心开放会导致人口涌入、本地人的高考利益被侵占、城市不堪重负。
2、对于教育基础薄弱、享有国家高考录取政策倾斜的地区,当地政府和户籍人口会担心开放导致高考移民。
[原因]
一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国历史上的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家族、宗族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及农村人口的转移形成体制性障碍,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顺利进行。我国城市发展步伐缓慢,城市在户口管理制度保障下通过人口控制实现社会需求,使城市自我调节控制的功能弱化,市政及城市管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加剧了城乡割裂,阻碍了城乡统筹,加剧了社会分化。与教育利益直接挂钩,不同的户籍有不同待遇,不仅人为地把本应平等的身份划分为三六九等。
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不均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国家曾经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建设重点学校,这是出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中心城市与边远地区,在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都相差甚远。即使在一个城市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
三是招生制度的不合理。京沪考生不仅更容易考进大学,而且能更轻易踏入名校的有关于教育公平的“历史遗留问题”。
[措施]
1、政府高度重视,推动政策落实。
开放异地高考应该由国家层面主导,由国家层面制订开放的门槛,并根据门槛高低,在全国范围内协调高考录取指标。国家主导原则不确立,教育主管部门把开放的权限交给地方,地方很可能随意对待“交差应付”,在现行高考制度框架下,由地方政府自设门槛。
2、打破地域差距, 推动资源公平。
党和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但有些地方仍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尽可能多地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在经费和师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促进其办学质量的提高;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条件,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3、改善户籍制度,完善招生制度。
我国大学可实行分类考试、招生,全国重点大学不再把招生名额投放给各省,而实行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招生,具体采取的方式,可以是“全国统一测试+自主招生”,如此,考生可在任何地方报考,平等录取,避免因高考录取而引发的高考移民、人口流动;只有推行高考制度改革,打破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才能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平等的升学考试机会。
4、合理确定标准, 进行科学设计。
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必须在增进非户籍考生公平权利的同时,确保户籍考生的利益不受损。对符合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净流入数量较大的省份,教育部、发改委采取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保障当地高考录取比例不因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而受到影响。一是以省为单位,全国按统一比例分配招生名额,二是继续实施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政策。
[开头示例]
异地高考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理论和实际存在一定落差,应该积极稳妥、合理有序地突破解决。
[结尾示例]
异地高考作为一个微观改革,属于社会系统性改革中的一环,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弃其糟粕,不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也不因噎废食,也许大有裨益。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