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习题(21)
1.王祁咏竹诗“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可谓深得古诗对仗和中国传统语言意境之美,但聪明的苏东坡却以一句戏评曲终奏雅:诗是好诗,但竹子太差,十根才一叶耳!金岳霖少年时就发现传统谚语“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实在有违逻辑,照此推理便是朋友如粪土。或许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般都不会这么较真,但偶尔来这么一下,要么带来东坡似的黑色幽默,要么启发了天才逻辑学家的少年天赋。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 )。
A.中国传统文化如果细品,大多经不起较细致的逻辑推敲
B.中国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魅力恰好就在于它的模糊美
C.习惯了传统文化的模糊美后,“较真”一下会收到奇效
D.传统文化应当在逻辑严密性方面加强,使人较真不得
2.明代王世贞认为地方志是古代“千乘之国”和“附庸之邦”所设的史官记载的时事内容。清代王志坚则更明确地说:“郡邑之有志,盖原本于列国之史。”章学诚更是强调说明:“方志,为国史之遗。”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的是( )。
A.方志是从古代的史官记述发展而来的
B.方志和史书是互为影响,互为制约的
C.方志的作者经历代研究证明是各朝史官
D.方志和史书从来是一母所生的孪生兄弟
3.弘扬优秀民族传统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顾此失彼。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恢宏博大的体系,往往精良与糟粕并存,优秀与陋劣纠缠,要吸收其中的精良、优秀,就不能不剔除、针砭相随伴生的糟粕、陋劣。比如:孔孟儒学、宋明理学作为学术体系来说,不乏有价值的真知灼见,但作为意识形态来说,却渗透着令人窒息的浓厚封建气息。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 )。
A.我们研究孔孟儒学、宋明理学的过程中,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剔除传统文化的糟粕,也就等于弘扬了优秀民族的传统文化
C.只有剔除传统文化的糟粕、陋劣,才有优秀的传统文化
D.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糟粕的过程
4.信息的可开发性是说信息现象并不是孤立的,某一信息常常蕴藏着多方面的情况。苹果丰收,意味着运输量的增大,价格下跌;一种质优价廉的新产品问世,预示着其他一些同类老产品可能被淘汰。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挖掘信息非常重要 B.信息开发非常重要
C.收集信息非常重要 D.信息内涵非常重要
5.先秦时代,“文学”一词的概念是指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学术。到了汉代,随着文学(主要是辞赋和散文)的日益繁荣,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逐渐发展,文学有与一般学术分离而独立的趋势。《史记》为文学家单独立传或合传,而没有把他们写进《儒林列传》,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
A.从先秦到汉代,“文学”一词的涵义扩大了
B.到了汉代,文学作品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门类
C.司马迁没有把文学家的事编写入《儒林列传》
D.汉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辞赋和散文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参考答案及解析:
1.C【解析】文段首先列举两个例子,最后一句说明文段的观点,即“偶尔对传统文化较真一下,会带来另外的效果”。文段并没有表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故选项A错误。选项B不能由文段推出,且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较真”后得到的效果。选项D“使人较真不得”表述错误,“偶尔来这么一下”说明有时还是可以对传统文化“较真”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不严密,文段只是说“或许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般都不会这么较真”,这只是一种假设。
2.A【解析】后面的句子,从不同角度说明史官记述地方志的情况。地方志是史官记述的结果,选A。
3.D【解析】这段的话中心是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故B、C排除,孔孟儒学仅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故选D。
4.A【解析】原文侧重信息的蕴藏量,即信息的内涵,从后半部分所列举的事例中可以看出挖掘蕴藏信息的重要性。选A。
5.B【解析】材料先讲先秦时代,“文学”的概念是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学术,接着讲到汉代,文学开始与一般学术分离而逐渐独立,最后列举《史记》作为文学独立的例子,因此这段话主要支持的观点是B项。A项说法有误,文学的涵义是更加具体、细化了,C项仅是文段论述内容的例证,D项是无关项。故本题答案为B。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5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习题(20)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 )。
A.中国传统文化如果细品,大多经不起较细致的逻辑推敲
B.中国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魅力恰好就在于它的模糊美
C.习惯了传统文化的模糊美后,“较真”一下会收到奇效
D.传统文化应当在逻辑严密性方面加强,使人较真不得
2.明代王世贞认为地方志是古代“千乘之国”和“附庸之邦”所设的史官记载的时事内容。清代王志坚则更明确地说:“郡邑之有志,盖原本于列国之史。”章学诚更是强调说明:“方志,为国史之遗。”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的是( )。
A.方志是从古代的史官记述发展而来的
B.方志和史书是互为影响,互为制约的
C.方志的作者经历代研究证明是各朝史官
D.方志和史书从来是一母所生的孪生兄弟
3.弘扬优秀民族传统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顾此失彼。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恢宏博大的体系,往往精良与糟粕并存,优秀与陋劣纠缠,要吸收其中的精良、优秀,就不能不剔除、针砭相随伴生的糟粕、陋劣。比如:孔孟儒学、宋明理学作为学术体系来说,不乏有价值的真知灼见,但作为意识形态来说,却渗透着令人窒息的浓厚封建气息。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 )。
A.我们研究孔孟儒学、宋明理学的过程中,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剔除传统文化的糟粕,也就等于弘扬了优秀民族的传统文化
C.只有剔除传统文化的糟粕、陋劣,才有优秀的传统文化
D.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糟粕的过程
4.信息的可开发性是说信息现象并不是孤立的,某一信息常常蕴藏着多方面的情况。苹果丰收,意味着运输量的增大,价格下跌;一种质优价廉的新产品问世,预示着其他一些同类老产品可能被淘汰。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挖掘信息非常重要 B.信息开发非常重要
C.收集信息非常重要 D.信息内涵非常重要
5.先秦时代,“文学”一词的概念是指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学术。到了汉代,随着文学(主要是辞赋和散文)的日益繁荣,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逐渐发展,文学有与一般学术分离而独立的趋势。《史记》为文学家单独立传或合传,而没有把他们写进《儒林列传》,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
A.从先秦到汉代,“文学”一词的涵义扩大了
B.到了汉代,文学作品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门类
C.司马迁没有把文学家的事编写入《儒林列传》
D.汉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辞赋和散文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参考答案及解析:
1.C【解析】文段首先列举两个例子,最后一句说明文段的观点,即“偶尔对传统文化较真一下,会带来另外的效果”。文段并没有表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故选项A错误。选项B不能由文段推出,且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较真”后得到的效果。选项D“使人较真不得”表述错误,“偶尔来这么一下”说明有时还是可以对传统文化“较真”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不严密,文段只是说“或许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般都不会这么较真”,这只是一种假设。
2.A【解析】后面的句子,从不同角度说明史官记述地方志的情况。地方志是史官记述的结果,选A。
3.D【解析】这段的话中心是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故B、C排除,孔孟儒学仅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故选D。
4.A【解析】原文侧重信息的蕴藏量,即信息的内涵,从后半部分所列举的事例中可以看出挖掘蕴藏信息的重要性。选A。
5.B【解析】材料先讲先秦时代,“文学”的概念是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学术,接着讲到汉代,文学开始与一般学术分离而逐渐独立,最后列举《史记》作为文学独立的例子,因此这段话主要支持的观点是B项。A项说法有误,文学的涵义是更加具体、细化了,C项仅是文段论述内容的例证,D项是无关项。故本题答案为B。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5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习题(20)
相关文章